本篇文章2046字,读完约5分钟

我们的记者赵天心

春节过去了,全国掀起了一股“返工返校”的浪潮。然而,犯罪分子已经跟上形势,并开始了“返工和返回学校”的想法。含有“作弊学费”、“假票”、“玩地主”、“假票”等非法欺诈内容的垃圾短信层出不穷。

俗话说,老鼠抓冬贼抓年。在这方面,当地警方经常提醒人们提高警惕,谨防上当,但仍有许多人未能采取预防措施,落入不法分子精心设置的短信欺诈陷阱。

假期过后,欺诈短信创造了一个“新领域”

传统短信欺诈包括:冒充熟人捏造事实、编造家庭成员事故、以汽车“退税”为由进行欺骗、信用卡消费欺骗、以中奖为名进行欺骗、发放卡号欺骗、发布虚假贷款融资信息欺骗、发布招聘信息欺骗、招生欺骗、发布低价购物信息欺骗、购买二手车或超低价格车辆欺骗等。然而,与春节期间的“中奖短信”不同,短信的幕后骗子翻新了他们的方法,迷惑了人们的心,许多人屡遭欺骗。

诈骗短信转向返工返校潮 技术心理防范缺一不可

节日过后,学校、学院和大学纷纷开学,返校的学生和为孩子提高学费的家长成了罪犯的眼睛。犯罪分子编造了各种形式的欺诈短信,目标是那些没有经验的返校学生。根据学生群体的特点,以“廉价学生票”、“奖学金发放”和“廉价手机购买和发送活动”为内容的欺诈性短信极具针对性,欺骗了简单的学生群体。一些罪犯也瞄准护送学生的父母。一些学生家长表示,他们经常收到“新学期到了,请把新学期的学费存入指定账户”,甚至编造“出车祸”、“住院”等借口,骗取家长的指定账户汇款。

诈骗短信转向返工返校潮 技术心理防范缺一不可

假期后返工“求职”已经成为另一个欺骗短信的伎俩。节后是农民工返乡的高峰期。犯罪分子经常利用人们急于找工作的心理,以各种方式通过短信骗取非法钱财。据统计,此类犯罪通常有:发布招聘短信等。,骗取受害人的挂号费、中介费、服装费等。;二是假冒中介机构,收取各种名目的费用;第三,以疏通关系为名骗取钱财。

诈骗短信转向返工返校潮 技术心理防范缺一不可

“场外罚单”一个接一个,交通欺诈信息很普遍。春节过后,许多人刚从家乡回来,有些人会收到一条短信“你在一个月的某一天违反了交通规则。请尽快与交警联系,并将非法费用转入指定账户。”来自泉州的李先生告诉记者,他刚从家乡回到福州工作,碰巧在同一时间开车。如此巧合的欺诈短信让李先生非常担心。

“旧瓶装新酒”屡遭欺骗

近年来,短信欺诈已被犯罪分子广泛使用。然而,这个众所周知的“老手段”仍然有一个“生存市场”,它经常可以在不同的时间欺骗不同阶层的人来赚钱。

根据假期后不同阶层的特点,犯罪分子翻新了诈骗手段,用不同内容的诈骗短信欺骗受害者。欺诈短信的内容是精心策划和设计的“线”。不同的欺诈短信是根据不同群体的心理特征“量身定做”的,并且是一步步建立起来的。一旦他们被忽视,他们就会赔钱。

据警方称,此类短信诈骗的实施者大多是团伙,内部分工明确,隐蔽性强。他们经常使用不同的手机号码发送短信,一些狡猾的犯罪分子还将不同的手机号码与当地的1号号码捆绑在一起,很容易被误认为是市里的固定电话,放松了警惕。不仅如此,现在越来越多的犯罪分子选择短信群发、群发软件等特殊工具发送短信,短信数量巨大,这就使得受害者利用自身的瘫痪为自己谋取利益。

诈骗短信转向返工返校潮 技术心理防范缺一不可

罪犯通常采取的形式是在天空撒网,在某个区域或地区打电话或发短信。受害者包括学生、教师、移民工人、公务员、企业主等。可以说,社会各阶层都成了骗子的目标。非法者以“点对点”的方式发送欺诈性短信,同时,他们狡猾地改变发送号码,导致了广泛的欺骗和非常恶劣的社会影响。

治理混乱仍然需要多方联动

自我心理预防是避免被欺骗的关键。目前,中国手机用户数量已经超过11亿,欺诈短信的接收范围也在不断扩大。当手机用户收到与个人财产有关的短信时,如“转账”、“查账”等,他们应该做好查账工作。检查发送短信的电话号码是否是陌生号码;即使是熟人的号码,你也应该检查短信的内容是否是你自己通过电话发送的;汇款前与收款人核对银行账号、收款人姓名等信息是否一致。最重要的是不要对欺诈短信上极具诱惑力的欺诈内容感到幸运,也不要贪图小便宜。如有异议,请联系当地警方或去相关部门确认事件的真实性,以免被欺骗。

诈骗短信转向返工返校潮 技术心理防范缺一不可

为了防止欺诈短信,设置技术门槛是手段。随着智能应用的发展,拦截骚扰和欺诈短信的手机安全软件越来越智能化,手机用户增强手机安全意识非常重要。手机用户也可以安装手机安全软件,如手机管家和手机警卫,以防止他们陷入欺诈陷阱。同时,手机用户有必要定期进行安全检查和病毒查杀。

此外,有效保护个人信息,包括私人信息,如手机号码,也是消除非法骚扰,如欺诈短信和垃圾短信的关键。从这个角度来看,打击短信欺诈需要多方联动,从源头上遏制这种混乱局面。在相关法律保护方面,中国首个个人信息保护国家标准已于2月1日正式实施。从“无标准可循”到“有标准可循”,最后升级为“有法律可循”,个人信息才能真正得到保护。目前,许多公民的个人信息被工商、医疗和银行等行业的内部人士泄露。建立行业自律机制,加强行业监管,保护公民信息安全迫在眉睫。

诈骗短信转向返工返校潮 技术心理防范缺一不可

为了远离短信诈骗的骚扰,确保自己的利益在节假日后不被诈骗短信所侵犯,需要多方的努力和全民的警惕和监督。

来源:济南日报

标题:诈骗短信转向返工返校潮 技术心理防范缺一不可

地址:http://www.jy2z.com/jnxw/146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