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3433字,读完约9分钟

1956年10月,30岁的李政道和34岁的杨振宁在美国科学杂志《物理评论》上发表了“弱相互作用中的宇称不保存疑问”一文,提出了宇称不保存理论的假设 1957年1月,美国华裔女物理学家吴健雄最初通过实验证实了这一理论 1957年10月,李、杨两人提出这个理论仅一周年时,就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由于李、杨两人获奖时的中国国籍身份,宇称不保存理论不仅在中国科学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而且在思想界和社会层面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科学思想史上的一大奇观。 1957年10月31日,李政道、杨振宁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关于真理问题的争论从1958年开始,“大跃进”运动在中国开始兴起,工业、农业、科研行业未能幸免 从1961年开始,毛泽东和党中央开始反省“大跃进”,这一反省在1962年的7千人大会上达到了高潮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思想界特别是哲学界对许多重大问题展开了广泛而热烈的探讨和争论,对实践与真理的关系问题、真理标准问题、相对真理与绝对真理的关系问题等,是当时的热点话题。 偶然的是,诺奖获奖的宇称不守恒理论及其理论的科学实验典型地体现了实践与科学理论之间的关系问题 因此,宇称不守恒理论不能卷入关于当时哲学问题的讨论中 物理学家何祸厢与杜雷、吴俊光等的持续论战是代表性的 从1962年到1962年,何祸和杜雷、吴俊光、陶德麟等人就真理的相对性和绝对性(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以及检验真理的实践标准的相对性和绝对性等问题展开了激烈的争论,争论在《红旗》杂志1962年2期发表 从笔者现在掌握的文献来看,双方论战至少有三轮,大致情况如下:何祯首先是《红旗》1962年2期发表的《关于自然科学研究中实践标准的一些问题》,然后杜雷、吴俊光是《学术》 然后,何祯庠在《新建设》1962年11期发表了《无法从历史角度理解实践标准——敬答杜雷、吴俊光两位同志》,接下来,杜雷、吴俊光在《学术研究》1963年3期发表了《正确使用历史观点探讨真理的问题》 此后,何祸厢于《红旗》1963年10期发表了《重谈自然科学研究中的实践标准问题——答杜雷、吴俊光、陶德麟等同志》。 本来,思想、观点的交战并不令人吃惊,但这个争论有亮点,很感兴趣 兴趣是观点方针相对的论战双方以宇称不守恒理论为立论的依据 何廪最初在《红旗》杂志上发表的复印件中,他解释了宇称保存理论被“推翻”的哲学意义,阐述了实践标准的相对性和绝对性,说:“宇称保存法则被“推翻”不是因为过去的实验解释了它,现在的实验是不正确的 实际上,这里并没有推翻宇称守恒定律,只是在弱相互作用的过程中看起来“被推翻”……所谓的宇称守恒定律“被推翻”,实际上是通过新的实践,宇称守恒定律规定了新的应用范围……弱作 不要把已经在实践中说明的理论看作是尚未说明的理论,也不要把没有在实践中验证的“假设”看作是已经在实践中说明的理论 “物理学家何祸厢认为,何祸厢对宇称不保存理论的上述说明至今仍非常经典。 但遗憾的是,当时这个解释没有得到普遍认可,双方的论战滑入了马克思主义古典作家那里要求片言的所谓“证据”的支持,经院哲学的诡辩味浓于一篇 “大跃进”之后,关于真理和实践关系的理性思辨逐渐失去理智的光辉,这可能是“文革”前夕的征兆 在“文革”中曲解、滥用的科学理论“文革”期间,实践几乎被抛弃了检验真理的标准这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取而代之的是狂热的个人崇拜和马克思主义的曲解。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包括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能量守恒定律等在内的多种科学理论被认为是西方资产阶级科学理论,因此受到了“四人组”及其集团的批评。 有趣的是,宇称不守恒理论不仅没有受到批评,而且成为批评者批评“西方资产阶级科学理论”的证据 这里举一个例子 1975年,《自然辩证法杂志》发表了《关于运动的保存和保存——评价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的文案。 这个副本的核心是否定质量守恒定律这一科学理论,试图说明资产阶级是“没落、衰退的阶级,他们害怕矛盾,害怕迅速发展,害怕新陈代谢”。 副本以宇称不守恒理论的发现为“证据”,“这次这样确定,以这样彻底的形式推翻这些守恒定律,在光天化日之下直接展示了保存中的不守恒……宇称守恒定律打破了……能量守恒也是这样吗? 总有一天会被打破吧? 一定是这样 能量守恒定律和其他守恒定律一样,总有一天会被打破 (很明显,在宇称不保存的发现中其他科学理论也一定会被打破,这在逻辑上是不成立的。) 其实,这样曲解、滥用所谓的“科学证据”,以此欺骗世盗名,是那个时代进行大批判的惯用方法 毛泽东先后与杨振宁、李政道接见,为什么宇称不守恒理论会成为“文革”期间科学理论的“标杆”? 毛泽东接见李政道,可能需要从杨振宁说起 李政道、杨振宁分别于1962年、1964年加入美国籍 1971年,中美关系开始解冻,杨振宁敏锐地拉动了这个历史机遇,于当年7月率先回国,受到高规格的礼遇,周恩来总理亲自会见了他 1972年6月,杨振宁第二次回国,周总理再次见到了他 李政道也是1972年9月首次回国,同样受到周总理的接见 至此,李、杨二完成了每人平均作为美国人中国人承认祖先归宗的初秀 但遗憾的是,这两年毛泽东还没有见到他俩 突破发生在1973年 1973年7月,杨振宁第四次回国,实现了他以前去见毛泽东的愿望。 在7月17日毛泽东接见杨振宁的谈话中,毛泽东说:“不仅询问了宇称的保存、非保存问题,还询问了光子的性质和质子的不可分割性。” “主席可以说既不是宇称也不是保存,对吧? 这表明他在这方面有正确的看法 从这次记者招待会和谈话复印件可以看出,毛泽东不仅承认杨振宁,还承认宇称不保存理论 这样,“四人组”就不能批评宇称不守恒理论 第二年毛泽东在会见李政道时说的话,试图极尽“动”、“不平衡”、“不对称”、“斗争”的哲学。 1974年5月,李政道第二次回国,5月30日清晨,毛泽东突然向李政道提交了接见 毛泽东接见李政道时的第一个问题是“为什么对称很重要”。 毛泽东认为:“对称是平衡的,平衡是静止的,自己人生中最重要的是运动,不是安静的。” 我不认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迅速发展有很大的区别 人类迅速发展的重点应该是动,自然界也应该是动” 这样,以能源保存为代表的关于自然界的基本科学法则不符合“动”的哲学,自然成为“四人助”歪曲批判的对象,但宇称不保存理论正是打破对称性、打破静止、符合“动”、“斗争”的哲学 毛泽东接见李政道 原件清源:使科学回归科学的1976年,“文革”结束了,但极左思想对中国的影响还在继续 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发表了特约评论家的复印件《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由此引起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这一大讨论被称为新时期思想解放的旗帜。 宇称不守恒理论的发现这一经典科学例子再次卷入了这场大讨论 1978年5月13日,《光明日报》发表了何祸的“真理的标准只是社会实践——从发现宇称不保存说起”一文,通过细致整理宇称不保存的发现历史,论证了实践与真理的关系问题。 文件指出:“从弱相互作用下发现宇称不保存的历史来看,宇称不保存问题的提出,完全是科学实验的产物,是理论和实践发生尖锐冲突的结果……宇称不保存发现的历史,证明了一切理论、观点、学说,通过实践的检查来取得它。 “文案又反驳了“四人组”滥用宇称不守恒理论,“四人组”的帮派们,但是通过实践验证了宇称不守恒的发现,视为正确的物理定理可以任意打破的证据……这不限于修正马克思主义,而是公然 这个文案观点鲜明,也发表在以知识分子为主要阅览对象的《光明日报》上,因此在当时的知识界很有影响力 查了一下当时的报纸,何祸的这个文案被广泛引用了 这也是对宇称不守恒理论的“正本清源”——毕竟在“文革”中被歪曲利用 确实,这种“原件清源”的科学传递有助于正确理解宇称不守恒理论 宇称不守恒理论的发现,既是科学理论问题,也是科学实验问题 理论和实验统一的特征是宇称不守恒理论在中国的传递不能与政治意识形态的迅速发展变化纠缠在一起 另外,政治需要和政治正确---力量推广中国人对具有世界影响的划时代科研成果的需要,对宇称不守恒理论赋予了科学价值以外的越来越多的意义和责任 宇称不守恒理论在中国的传递和影响过程从一个方面反映了科学在当代中国的曲折遭遇 (作者是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科学文化研究院副研究员)(本文来自澎湃信息,越来越多的原始信息请下载《澎湃信息》APP )

来源:济南日报

标题:热门:宇称不守恒理论在中国的曲折遭遇

地址:http://www.jy2z.com/jnxw/183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