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7934字,读完约20分钟

为流金师编纂了《程应钊先生编年事篇》,开始关注谱主的好朋友、同为史学家的丁则良 围绕他送钱的遗签写了《早世的史学家丁则良》(澎湃情报年1月6日刊登《上海书评》) 但是,随着阅读的深入和史实的发掘,丁则良的经验和心路多而曲折,现代知识分子面对时代的戏剧性变化折射出在政治关怀和学术追求之间作出选择时的矛盾和取舍后的得失,这种得失和矛盾最终导致他们 因此,写这篇文章补充了前篇的阙如,前面的文章尽量省略了。 丁则良清华时期的多面学子于1915年,丁则良出生于北京,父亲丁震时担任市政府秘密 丁家被称为福州福建省的书香世家 祖父丁艺为光绪举人,指导儒学,着有《有大斋遗诗》等十多种,一生努力检索乡邦文献 其父丁震也是光绪举人,广泛往来于陈衍、郑孝胥、黄濬等八闺名流 他在礼部工作,1909年来过日本的清末新政取消礼部,改任为顺天高等学堂学监。 辛亥革命后,担任北洋政府陆海军会计审查处课长,1920年被中华民国总统授予四等文玫瑰勋章 丁则良少时和父亲一起回家,上完小学课,在家学习古文、书法和绘画,父亲叫了乃哥和英语家庭教师。 1925年仲冬,丁震与堂兄黄濬等10多人一起去鼓山旅行,在落石落款时被特写为“丁则良同游”,因此也受到父亲的期待和爱怜 中学后他一直住在北京,高中毕业了 家学和天资以他为“学霸”,1933年,采用他为北大和清华的历史系,选择了清华园 当时清华园名家云集,丁则良很快得到他们的青睐 史学家雷海宗后来对校长梅李琦说:“丁君是战前学生中的优秀者。” 大二那年,数学家杨武之请雷海宗物色学生,为爱子打开了文史的小灶 丁则良被推荐,家庭教师继续了当年的暑假和次年一半的暑假 那位杨府的儿子是后来获得诺奖的杨振宁,他曾经追忆说:丁老师学识丰富,不仅教了我《孟子》,而且给我讲了很多古代的历史知识。 这对我整个身体的思想有非常大的影响,比我父亲那时找身体教我微积分时有用得多 (《杨振宁教授谈教育》) 学术上丁则良也大为活跃 1937年,在《清华月刊》上发表了译文《鸦片战争前的中西交通》 而且,他也向学外史家寻求很多利益 1936年,他为顾颉刚主编《禹贡》英译了杨哈斯班的《帕米尔游记》 第二年5月3日《顾颉刚日记》报道,“丁则良来了,为了写冯承钧和煦莲信”,应该为他在冯承钧和洪业写推荐信。 但是丁则良也是读书不忘救国的热血青年,入学不久就加入了“学生救国会” 1935年12月,民族危机迫在眉睫,他积极投身“一二九”运动,参加“一二九”和“一二六”示威游行,冲进城门,与军事警察勇敢战斗 根据当时清华园党支部书记赵德尊的回忆录,129前夜,“许多周边(如《左联》、《社联》等)的成员条件成熟后能转党的,其中有丁(则良)”。 《赵德尊回忆录》次年1月,已经是地下党员丁则良参加了平津学生南下推广队,同行中有包括蒋南翔、于光远、王汝梅(黄华)、韦君宜、杨述(后韦君宜夫)、雷骏随(李昌)、吴承明在内的名人 根据王永兴《怀念则良》,我们认识的是一二十九学生运动中的南下推广队中 在高碑店,良站在土坡上,向周围的几十人宣扬抗日救国 那天晚上我们在高碑店的小学教室睡觉了。 突然,很多军警围着教室,打开家门,大声吼叫,叫我们马上出去,回北平。 则良最先站起来与军事警察无理,我们推广抗日救国无罪。 推广队伍最终被清华护送了 2月29日深夜,军警袭击清华,搜索爱国学生。 系主任刘崇锋预知了风声,丁则良被邀请躲在那所房子里,然后到洛阳伯父家避难,这就逃走了。 他在1937年讲述了两年前的学运经验:笔者是学生之一,热情兴奋时也参加过多次示威,发表过推广演讲 当时的屈辱,无视当局,怀恨在心。 去年3月31日为北平高中同学郭清君举行抬棺材的游行时,一种爱群的心理和愤怒情绪随之而来,禁不住哭了妈妈后,流下了最伤心的眼泪。 根据《丁则良文集》《丁则良文集》所附的《生涯及着译简表》,1936年“休学约半年”应该是在4月以后。 王勉在《清华园感旧录》中揭露了秘密履历。 “刚进入最后一学年,他突然休学,不知去向。 三所学校搬到南方时,他才复学 他是从地下关系进入国民党的宪兵队,成为了文书 最初没有引起观察,宪兵拘留了白露无家可归者。 他用英语代理审问,吓了宪兵团的人。 但是没有给他添麻烦,这可以说是传说中的经验 “他突然休学,原来是奉党的命令加入宪兵队的 但是王勉说他向南移动时重新开学了,好像不确定 赵德尊说,丁则良回顾说:“进入组织因政见不一致又退出了。” 既然他被勒令休学,退党就不是休学期间了 而且,根据《王永兴先生的年谱》,1936年下半年,丁则良和王永兴等成为清华的同学: ( 1936年秋)北平的学生运动有点低落。 我主张学生运动应该正常化,不要超出学生日常读书生活的范围。 考虑到很多学生和教师们的感情,不要停课,罢工。 党批评了我意见的错误部分但我不接受党的批评 在具体工作中,我经常和党的领导争吵,和民族解放先锋队的领导争吵 当时和我有同样情况的是徐高阮、丁则良、李宗瀛 今年10月,丁则良与徐高阮、王永兴、李宗瀛4人合作,在区颜刚上写上刊名,创办了不定期刊物《学生与国家》,但第五期因经费用尽而停刊 根据黄秋草除夕的《风雨年华》,当时清华党内有所谓的元老派和少壮派之争,“元老派的代表人物是黄刊、吴光、徐高阮等”(他没有提到丁则良、但丁和徐、王显同道。 一说元老派以徐高阮为首) 西安事变发生,丁则良与王永兴、徐高阮坚决主张释放蒋介石,徐高阮在《学生与国家》上发表《关于无条件统一》,强调统一战线应该承认国民党的领导权。 清华学生职工委员会书记蒋南翔为首的少壮派与徐高阮等人进行了战斗 据王永兴1956年报道,1937年春,中国共产党中央希望徐高阮去陕北。 为了让他去不了,丁则良、李宗瀛和王永兴“可以去一些身体里”,徐高阮、王永兴不仅确定拒绝这个指示,丁则良、李宗瀛也没去。 黄秋草说,“后来元老派的很多人自动离开党,被开除党籍,他们是清华大学的第一批党员”,他没有明确表示那些人,王永兴就是这样退出党的 丁则良不是所谓的元老派代表,但关于学生运动和统一战线的车站队是不言而喻的 正如程应铎在《联大第一张壁新闻》中所说,在一九运动时,“王永兴,李宗瀛是北平学联的负责人,徐高阮,丁则良是地下党。 一二九运动后期,学生中出现了不同的意见 人们容易把这个意见的差异看作左右的差异” 人是群分,丁则良“当然左边的也是右边的”,但他对学生运动的意见不同而退党的也是那时,应该和徐、王一样的理由。 离党前后,丁则良可能以郑蛞朋的笔名发表了“学生运动的将来”。 刊登在1937年14卷12期《国报周报》上。 文末的自署“三月十二日在清华”证实,当时已经复学,王勉在抗战爆发时他复学是记错了。 在那份文件中,丁则良有“受到现在学生运动左倾的指导和影响”、“左倾青年承担的行动”、“感情超过理智”、“浅薄胜于精深”等偏差,“如果今天的左派青年主张阶级斗争,就会推翻政府,为敌人 “如果人民一致支持政府,实现对外第一主义,国家有灭亡的危险吗? ”他的见解显然应该与徐高阮的中国“无条件统一”论相同 王勉说,丁则良和徐高阮都表现出色,在清华园相当有知名度。 他们追求同样的理想,但有点异端色彩:这在一定程度上排斥他们脱离历史潮流,或被称为“不走正路的安德烈亚(苏联小说名)” 上世纪末,王勉认为丁则良的这篇文章“太早自我反省的尝试,即使对历史有敏锐的感觉,在当时的大形势下也是不允许的”。 不仅当时不被允许,1986年中国共产党中央党校出版社的《一二九运动史要》之前徐高阮氏、王永兴氏等对学运持不同意见的人被称为“右倾投降主义者” 何炳棣但根据《历史阅世60年》,何炳棱讲述了清华同学赵石的回忆。 丁则良说:“清华、联大时期,已经加入中国共产党,退出了。” 丁则良在清华退党是毫无疑问的,联大和清华毕竟是不统一期,但赵石在1937年底离开清华,去过抗日战场,没有进入过西南联大。 他说的丁则良“在清华、联大时期已经加入中国共产党,退出了”,结果一两次很难,依靠其个人资料的全面公布 在国家民族面临危险的外部大形势下,国共两党依然具有存在或公开或秘密的政党角力 热心于政治的丁则良被卷入,不可避免地陷入进退两难的民族将来和政党好处选择的不自然状况 对那个离党什么炳棣都说:“我一开始就知道丁则良是个感情丰富的人,但我不知道他是这么容易感情极端的人。 但是,以感情“极端容易行驶”盖棺材的论调似乎还没有中肯 丁则良在《关于教师思想问题》中说的话,也许这才是“不合而去”的政治洁癖复发的深层原因。 “五四”以来“独立精神、自由思想”的熏陶归根结底,青年的政治思想不能让任何人负责 关于学生的政治主张,不需要故意代理决策 在思想行业,每个人都有其最高的主权,每个人都有维持这种主权的完美权利和义务 后人可以批评丁则良。 他留给政党的书的愤怒确实天真无邪,一旦有政治主张的一些差异,就会坚决退出党,试图维持他“思想独立”的最高主权。 革命政党为什么需要钢铁般的统一意志呢? 但是在新政权下,离党经验成为丁则良无法磨灭的“历史污点” 根据《垣槿堂自叙》,1953年夏天,赵俣生看到刚经历过思想改造的丁则良,说:“我们还是一二九的老战友啊! ”牵着手。 对方有点阴沉,说:“不好意思,绕道走了。 根据中国共产党中央的《关于学校思想改造和清扫工作的指示》,思想改造运动的主题之一是“对个人政治历史上确实有问题和污点的知识分子,在组织清扫阶段要求他们忠实诚实地写材料,从组织中得出适当的结论, 在这个“洗澡”中,丁则良一定会做出说明,在老战友面前推测是“走了弯路”的“惭愧” 岁月联大的政学纠缠卢沟桥事件后不久,丁则良经过天津南下,经过南京时,为流亡学生起草了募捐推广的信。 这份文件在福建省高级官员之间传阅,典雅、流丽、激赏,捐赠了很多 和他一起南下的是同乡的好朋友清华地学系的王乃梁,他后来成为了有名的地形学家 王乃梁流亡途中,丁则良第一次认识了妻子李淑蓉 一天晚上,小客厅的房间不够,他和王乃梁过夜,把唯一的房间让给了女孩 被走廊下的对话深深地吸引了,李淑蓉这一夜也睡不着 日后,对长子说的是那天晚上。 "意识到了什么是志向和抱负,智慧和风采. " 她对丁则良倾注敬佩和敬慕,进而升华为爱 以才能和风采来说,丁则良周围可能有敬慕他的女性。 王永兴说,“在这期间,良在不稳定的爱中,他选择了对方很严厉。 他的恋爱是老师坡上的聚会上的话题之一。 我们希望他能选择一个好娃娃。 果然,我变得很幸福。” 交往8年,他最终选择了李淑蓉,1944年元旦,潘光旦成为他们的结婚证明人 这是个内幕 三校南迁,准备极为困难 那年10月,丁则良进入长沙临时大学历史社会学系继续学业 第二年春天,战火接近长沙,临时大学再次向西迁移 丁则良选择了徒步进入楚国最艰苦的方法,任命为“日记参谋”,记录了每天的行程和活动 以该报一多为首的近300名教师和学生的团队,经过六十八天,旅行了三千多里,于4月末到达昆明 丁则良计划把20万字的全过程日记交给蒋梦麟,由香港商务印书馆印刷,但直到香港沦陷才出版。 在不知日记是否还在天地之间的情况下,写下了《湘黔楚徒步旅行的回忆》,后来收录在《丁则良文集》里 关于这次徒步进入楚行,他最深刻的感觉就像“曲靖之行”一样,“也许你忘了自己,忘了周围,暗自佩服中国人的伟大。 后来丁则良进入西南联大蒙自分校,和他一起频繁去的是王永兴、王逊、王勉、王佐良、许国璋等校内精英 王勉那时说丁则良。 “不仅仅是听书,他是热情忧郁时的思想。 我们住在一起的时候,看到他和几个朋友唱着《我家在东北松花江上》等流亡歌,慷慨的悲歌流下了眼泪 “张影麟的时候,他在史学名家张影麟的指导下,研究宋史,很快完成了毕业论文《秦桧传考证》 8月,丁则良毕业,留任联大所属师范学院副教授 在中年教师中,他最折腾张咏麟 作为中国宋史研究的早期开拓者,张影麟在历史法上强调中西会通、理论和实证,超越、认识复制俊逸,都影响了初入史林的丁则良。 除了助教需要的工作外,他几乎把时间都用在宋史上,其前期论文也和宋史有关 他广泛地写了深受教师和学生好评的“杯酒释兵权考试”,显然有乃师《宋太祖誓碑和政事堂刻石考试》的胎记 我记得张荫麟结婚离开昆明,去了南迁遵义的浙江大教师,挂着这门史学的新秀。 1941年2月5日,他给云大李埏寄信。 “丁则良,我想通知你稿费到了。 白天有别的书 》3月3日,他向李埏发送了新作《宋太宗继统考实》,特别考虑到“希望读完后附上钞票转发给丁则良君”。 第二年,张影麟早世,丁则良随即写下“追悼张影麟先生”,我记得暗示他学术方向的历史学奇才。 在张影麟的生前和身后,丁则良也坦率地补正了领导人的一些阙失,展现了“爱吾师,吾爱真理”的学术理念。 姚从吾在那一年的毕业季,史学教授姚从吾给傅斯年寄信。 “清华史系的死亡很多,实际上以丁君则良为第一。 他的舆论如此,寿民哥也数着说 “寿民是刘崇锋的字,他直到1937年还是清华历史学部长 这封信必须是姚从吾在主政史语所傅斯年说的,请允许丁则良入职或研究生报考 傅斯年8月27日,即函云:“丁则良你也昨天来过 两个老师称赞后,弟弟已经是商寅恪、济的两个兄弟 (鉴于抗战军兴,史语所的避难人员还没有全部回国,破格录用编辑不方便,招聘研究生也有规则限制,傅斯年的决定使用可支配的庚金余额,每月援助30元,一年,但一年姚从吾。 丁则良毕业后,根据师院史地学系副教授的历史评价,他最终没有领取这项津贴,但这件事证明很多名家垂于他 联合大时代的丁则良还可以频繁地看到顾颉刚等大家的日记书信,衡量他在他们心中的分量 根据《顾颉刚日记》,1938年10月24日,《丁则良,徐高阮来》次年3月30日,《丁则良,(钱)宾四来》。 8月18日,《丁则良与王君来》8月31日,《写丁则良信》 根据1942年2月16日《吴宓日记》,《丁则良来,久谈寅恪的生平与著作》,一个是陈寅恪的好朋友,一个是陈寅敬慕者,《久谈》证明了他们话题的缘分与和谐。 1945年,雷海宗写信给梅李琦说:“丁则良能了解中西史,其他学校也能担任西史课程。” 然后,“这样的学生自抗战以来已经没有得到过了。 他警告说:“将来的复学由于中学的退步和各种事实关系,并不能短期内培养出这样基础牢固的学生。” 因此,少数这种人才在可能的范围内培养得很深 现在丁君的工作环境很差,我学校录用了,对此有补助 ”(丁则良留任过师院史地系副教授,教过中西两部通史,待遇可能不高。 从1939年开始,还兼任天祥中学文史课。 从1943年开始,他担任云南大学文史系的专职讲师,但联大历史系的门迟迟不向他开放 可能是雷海宗力荐,今年暑假的联合大历史系正式录用丁则良为专职讲师,与吴晗一起开设了选修科目“史学名萧选读”,他讲授了“资治通鉴”。 留任之初,丁则良旁听了陈寅恪的魏晋南北朝史、雷海宗的欧洲中古史、刘崇鋐的欧洲十九世纪史和葛邦福的希腊罗马史。 他问这些本科选修课的理由之一,就像他弟弟丁则民说的,他最尊敬陈寅恪和雷海宗,“他们都认为博古通今,学中西,精通很多外语的史学大师”。 另一个理由是他确立了今后的治学中心旨在探索中西历史的异同,在西方历史上下功夫 助教期间,徐高阮、王永兴、李宗瀛也转入联大继续学业,程应镞和李宗瀛租住的树勋巷5号成为同学少年论学议政的分馆,丁则良也是座常客。 这一年11月,经过徐高阮起,丁则良与程应镞、王永兴、李宗瀛等人合作创办了“大学论坛” 程应铎《联大第一张壁报》报道,在《论坛》第一期,“丁则良写了七首古诗,题为《哀联大》。 诗有讽刺,担心学问之海无浪 “丁则良在史学上首次崭露头角,直至联合大末期,青年教师中已有“三良一梁”的美称。 “三良”指丁则良、王佐良和周一良,“一梁”是上述王乃梁 4人中,除了早逝的丁则良,其他3人在各自的行业都成为了大家 当时和他交往很深的同辈同学后来也是名家耀楚,想起当时的丁则良,是大家口头语言的推重和钦敬。 程应铎说:“在同一代人中是古今中外的一员。” 王永兴称赞其“绝世才能”,他说“博古通今,学中西,优秀史学,外语训练,天纵英才”。 王勉回忆说“和他说话,佩服他的学识之深”,他翻译的英国作家哈德森散文《在克劳迪娅海滩》,翻译之美在几十年后也引起了王勉的无限回忆。 和他同年毕业的何炳棣一直很自视,自认双方在做法和方向上最近,但衷心羡慕对方记忆力好,理解力高,语文学习快,中文表达能力强。 学术和其他新闻也比自己快,“我觉得自己几乎到处都比他慢半步”。 但是,丁则良不是沉溺于书房不问天下的学者,正如王勉所说,“在国家的兴衰中他总是热情高涨,有时似乎忧郁而痛苦”。 1943年,联大师生成立了“十一学会”,被称为“十一”,分解“士”字,表明那个时代家里的知识分子热衷于学者的议政 当时入会的名教授有闻一多、潘光旦、曾昭拔、雷海宗、朱自清、吴晗、闻家骕、冯至、堀之琳、李广田、孙炳棠、沈从文、陈铠、沈有鼎等,另外尙在学生后也有著名的王瑶、季镇淮、何炳棣等。 在发起人和策划者中,青年教师丁则良和王佐良起着重要的作用,吴宓、王永兴等被戏称为“二良学会” 王佐良除了史学论文外,联合大时代的丁则良还频繁发表了时评政治论 他发文的报纸很多,也有以笔名发行的。 如果陌生人想起,岁月悠久,就会消失。 例如,程应镥在1945年夏天说:“由于沈从文的关系,在昆明制作了《注意报》的副刊。” 这本副刊被命名为“新希望” 在这本副刊上写文案的有丁则良、王逊、陆钦盐、冯至”,但笔者至今尚未找到他的“新希望”文案 据《丁则良文集》和网络检索民国新闻报道,他的联合大时代的时评政论在1940年有《关于教师思想问题》的复印件。 1941年有《关于自由和组织》;1943年有《沉默的尊严》《鬼语录》《忏悔录之一》《现代化》《现实外交论》《国际政治的新时代》和《现代政治学术论:政治的出口和文化的将来》。 1944年有一个“欧洲“中间地带”。 1945年有“中国人的外交能力”和“穷通之际:追求者的坦白” 从文题和文案来看,他的兴趣集中在三个行业。 一是国际政治和中国应对之路,二是中国快速发展的前途和出路,三是知识分子独立的人格和自由思想。 可以引用丁则良的追求目标,或者其“现代政治学术论:政治之路和文化未来”的话从民族主义的角度进行概括。 我认为对于一个民族的子孙,只有两个东西是他最宝贵的:应该是国家独立和文化的残存。 国家的独立是一个民族继续生命的至少保障,文化的保留是一个民族精神成长的具体说明 国家不独立,政治主权就掌握在别人手中 政治独立和文化残存,两者之间有互补的关系 政治独立可以说是文化存续的至少一个保障。 文化保留可以说是政治独立追求的最高意义 要实现这个目标,就像他在《关于教师思想问题》中强调的那样,对知识分子,特别是青年学生,“国家方面应该在准备推进宪政的时期,允许理智的迅速发展,思想的自由”。 他们说:“必须有怀疑古人、霸占所有口号教条权威的态度。 这样才有时代的进步,有“蓝色出于蓝色”。 丁则良担心国家,指出江山,他的很多看法,今天看来,依然思想深刻,见解卓越 他说的也是当时知识分子的公共话题,除了逃入象牙塔不问天下的少数学者外,他这一代学者几乎都是自觉的公共知识分子,对这样的话题发表过一些私见。 点击下面的链接浏览Yuyun国家关于丁则良的复印件:(本文来自澎湃信息,越来越多的原始信息请下载“澎湃信息”APP )

来源:济南日报

标题:热门:虞云国︱纠结于政学之间的丁则良:清华与西南联大岁月

地址:http://www.jy2z.com/jnxw/184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