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475字,读完约4分钟

原创诗书画东方卫视诗书画

中国有句老话:“靠山吃山,靠水喝水”。 意思也很容易理解,是指如果有什么条件的话,在什么条件下生活。 当然,这也是最朴素最地产的说法。

说到“依靠水吃水”的代表性职业,就是渔夫。 今天我们一起想享受的是描写渔夫的诗《江上渔夫》。

江上渔夫

范仲淹

虽然是江上往来人,但爱鲇美。

你看叶舟,出没于风浪中。

整首诗的语言非常朴素生动,作者擅长使用“指针”的方法。 首先是河岸的人和河水里的人的对应。 河岸上的人在做什么呢

“但是喜欢鲈鱼美”,对鲈鱼的美味着迷,无法摆脱。 河水里的人在做什么呢?他们坐着小船在波浪中捕鱼。

第二点是什么? 是河上的小船和汹涌的波浪的对应。 诗人看起来寥寥无几,但其效果震撼。

他既是坐着吃美味鲈鱼的食客,又是用生命在波浪中捕捞鲈鱼的渔夫。

中岩的这个“江上渔民”还有一个有趣的细节。 河水中鱼类很多,为什么“鲈鱼”却让人们垂涎,让渔夫们出没于风浪中捕获它们呢?

其实,这里的“鲈”专门指“松江鲈”,有“江南首屈一指的鱼”的美称。 这么大的名头,味道一定也不简单。

历史上有个故事叫松江鲈鱼。 那是“鲈鱼的想法”。

故事的主人公是西晋文学家张翰,也就是张季鹰,他自己是吴郡人,现在的苏州人。

据说在担任洛阳任官时,怀念家乡的佳肴羹和鲇脍辞去官舍。 虽然因为家乡的美味而辞职了,但我知道它的味道有多吸引人。

难怪食客们蜂拥而至。 渔夫为了得到越来越多的收入,只能在风浪中冒险出没。 中岩自己也是吴郡的人。 这是因为河边渔夫的甘苦也有很深的体验。

中岩先生写的渔夫小船在风浪中出没,非常危险。 明代画家周臣的《渔乐图》给我们描绘了渔夫们另一种生活的情景。

▲《渔乐图》明周臣

纸本着色32cm×239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是充满丰富生活气息的渔民的劳作图。 一共分为三组的劳动场景。 我们从右边看,在第一组人物中,有几个渔夫在岸边编织渔网和竹篮。

一个身体在搓绳子,他踢一端,另一端用牙齿咬得很紧。 这个细节的动作描绘得很生动,反映了画家对生活的细心。

看画面的左边,就能看到船。 船舱里的女性抱着孩子,在船舱外面一起探险织网的男性。 这个细节的设计也让辛苦的劳动感到温柔。

第二组人物分为两个区域,在离河岸不远的浅滩上,三个人赤脚抓虾。 场景很生动,特别是最右边的人在水里踩着脚,另一只脚高高升起的渔夫,我想他刚拿着竹篮用力地下水。

他们左边有些人去岸边钓虾。 其中一名渔夫双手被占用,所以不得不把连接鱼的树枝挂在嘴里,但表情很平静。

离河岸不远的两艘船上有第三组人物,他们撑船下网,忙得不可开交。

工作后,大家最需要的是热餐。 第一组人物中最右边是在船上做饭的身体。 那个锅里煮的一定是刚捞上来的新鲜海鲜。

整个画面表现了渔民坦率朴素的气质。 另外,画家对人物运动的瞬间动作捕捉非常好,无论是搓线、抓住笼子、撒网,任何动作都是动态的。

另外,画家擅长通过浓淡和色彩的变化来增强线的表现力,主要表现在画面的水纹上。 有无的水纹,使水中的劳动场景变得生动。

画面右侧还有拿着竿子站着的渔夫。 经常注意的话,可以发现钓竿上缠绕着钓线,自然地表现了画家对线条运用的高度能力。

我们中国有着悠久的渔业历史。 从中华民族的祖先捡贝壳、徒手捕鱼,到“你看一只船,出没于风浪中”的魁梧身姿,千百年来面对水生活的渔民们,为我们演绎了最朴素、最真挚的水上生活图。

《诗书画》同名图书已经问世

《诗书画》的广播时间

每天17点50分,东方卫视《诗书画》和你不在也不会消失。

原标题:“渔民:出没风波中”

阅读原文。

来源:济南日报

标题:热门:渔民:出没风波里

地址:http://www.jy2z.com/jnxw/184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