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708字,读完约7分钟

每天起床后要做的第一件事是什么?想必,很多人的答案是:刷微信。当然,也有“依赖家庭”在朋友圈的赞美中入睡。仅在五年前推出的微信无疑改变了许多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对许多人来说,微信已经成为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然而,微信背后的团队以低调著称,这与当前不断争夺头条新闻的移动互联网产品截然不同。报纸上很少报道微信。

从“小黑屋11人”到6亿用户 揭秘微信创新密码

什么样的人在生产这种产品?他们如何不断地“产生”想法?用什么来捕捉用户的时间?新华社记者走进广州微信总部,找到了“微信力量”背后的“创新密码”。

从11个开发者到6亿用户

微信上线仅用了433天就超过了1亿用户,而第二个1亿用户只用了4个月

位于广州市海珠区的蒂特创意公园,到处是绿树掩映的红砖房。一些留作装饰用的二手机器告诉人们,这里曾经是广州纺织机械厂的车间。拥有6亿用户的微信总部就位于这里。与同一栋办公楼里的大公司不同,微信员工分布在六个相邻的“大工厂”。

“这是一个开放的环境。过去,厂房的楼层比较高,给人一种很开阔的感觉。许多同事都在这里创造创意。”微信开放平台业务部总经理胡表示。

在办公楼大厅的大屏幕上,全世界在线用户的数据被实时显示,代表用户的小星星“照亮”了世界地图。10月10日下午3: 19: 19,记者在这里看到,全世界有超过3亿用户在使用微信。除了3亿中国用户外,欧洲、北美、大洋洲和东南亚同时有数千万用户在线。

这一切都源于五年前腾讯广州R&D中心的一个11人小组。微信基础产品部设计总监翁乐腾告诉记者,2010年下半年,一个小团队的移动即时通讯应用(sns)开始投资研发。在不到四个月的时间里,微信1.0版于2011年1月推出。四个月后,标志性语音聊天功能的2.0版本发布了。

当时,国内外都不乏类似的手机应用。由Be education创始人张小龙开发的kik也有Mi Chat,它在中国早期提供免费短信服务。因此,微信自推出以来就没有逃脱“腾讯抄袭”的恶名。

当“摇动”和“附近的人”这两个新功能推出时,微信开始区别于其他移动通信应用,并逐渐落后于竞争对手。即使在那个时候,业界也认定其他类似的软件已经“死亡”。

随着朋友圈的推出,微信从此确立了“江湖”的地位。2012年7月,也就是这个版本发布三个月后,微信用户数量超过了2亿。此后,随着公共号码、微信支付和小视频等新功能的推出,微信用户数量呈几何级数增长。

现在,一个巨大的黑色铁板制成的里程碑矗立在创始人张小龙所在的办公楼下。它清楚地记录了微信只用了433天就超过了1亿用户,而第二次只用了4个月。截至2015年第二季度,活跃用户数量超过6亿,公共用户数量超过1000万。

微信也已成为中国自主推出的国际应用,拥有20多个外语版本和数千万海外用户。在竞争激烈的移动互联网领域,微信的突然出现被认为是行业的“传奇”。

永远的“测试版”不会损害用户体验

用户体验是第一位的,每一个细节都是不断完善的

在互联网世界,用户体验至上被视为标准。作为创始人,腾讯高级执行副总裁张小龙每天花6到8个小时浏览用户关于使用体验的帖子。这被认为是微信将用户体验视为产品生命的典型案例,其产品迭代过程将这一原则发挥到了极致。

微信基础事业部开发总监陈是该团队的创始成员之一,他表示:“在微信正式发布之前,内部开发的小版本不计其数,基本上每三天更新一个小功能,每周更新一个大功能。发布后,它还是一个测试版(beta版),正如腾讯创始人马所说,“互联网产品总是测试版。”

朋友圈功能发布前的不断测试可见一斑。起初,开发团队选择用英文字母A、B和C来标记版本,但是有26个字母用完了,没有一个是令人满意的,所以他们只能用阿拉伯数字来标记。该产品上线时,已经有34个版本进行了内部测试。

“要实现今天的微信,可以说微信最大的优势就是用户体验第一,每一个细节都在不断完善。”参与电视震撼项目的微信产品经理刘说。在这一思想的刺激下,摇动电视功能的创造性得到了发展。当时,用户可以通过扫描电视屏幕上的QR码来参与电视互动,但这一动作对用户来说显然不够“友好”,以至于用户不用离开沙发,只需拿起手机挥几下,就可以参与电视节目互动的小细节,这使得震动电视风靡全国,走进了数亿个家庭。在2015年的春节晚会上,它创下了每分钟8.1亿人同时颤抖的记录。

从“小黑屋11人”到6亿用户 揭秘微信创新密码

“幻灯片文化”背后的扁平团队

只要事情做得好,什么时候来上班没问题,给员工尽可能多的自主权

当谈到这些“成就”和想法时,人们很自然会关注微信团队,这种团队很少受到关注。与工厂大楼改造成办公楼相比,微信办公区从三楼到一楼的巨型滑梯是“一个小小的例外”,包括马、在内的许多高管和微信员工都经历过这种“无忧无虑”。这种装饰与大公司似乎有点“格格不入”,恰恰是微信“活泼”风格的体现。

随着微信的发展,团队数量从最初的11个增加到现在的1400多个。然而,如此庞大的团队仍然保持着创业团队的样子:平均年龄为27岁,而且大多数都是应届毕业生。

为了保持开发人员和用户的同步,除了作为一个整体年轻,大量90后实习生被招募并在这里作为未来团队成员的后备部队。“可以说,90年代后,正是它推动了微信新产品的进步。如果主流用户不喜欢它,你可能很难生活。”胡对说:

为了适应年轻人的节奏,微信团队不打卡上课,实行弹性工作制。如果你在早上十点钟来到办公区,你可能看不到任何员工。午饭后,这里很热闹,晚上更有可能灯火通明。

“这不是鼓励加班,也不是鼓励‘夜猫子’。弹性工作制就是告诉员工,只要事情做得好,他们来上班就没问题,让员工尽可能地拥有自主权。”腾讯集团公共关系部总经理助理张军说。

没有等级障碍,这使得沟通更加有效。在胡看来,“虽然微信本身就相当于一个大公司的规模,但它实际上有点像一所大学,也像一个‘制造商集团’。手术是平的。在这里,看不出谁是领导者,但技术团队聚在一起做事情。”

春晚期间参与电视产品开发的苏畅认为,微信之所以能不断推出新功能,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团队中的任何一个人一旦有了想法,就能立即找到相应的同事进行讨论,并很快制作出样品。这种执行力创造了每个人的创新能力。其中,有一种说法叫做“二次理解”,意思是团队成员的想法碰撞很快,很容易达成共识。“我们的工作是创造一个又一个刺激。对于年轻人来说,看到我们参与的产品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这种成就感非常强烈。团队中的每个人都想延续微信的“传奇”。这是我们的自我驱动力。”

从“小黑屋11人”到6亿用户 揭秘微信创新密码

准确匹配资源,防止“营养过剩”

当用户数量达到1000万时,仍然是最初的10个人在做这个项目

当“微信如何建立项目”的问题被抛给微信团队时,他们感到“震惊”,甚至不明白建立项目意味着什么。出乎意料的是,这一决定震惊了腾讯的高层管理人员,而且没有大张旗鼓,也不是“生来就有金钥匙”。当时,在腾讯广州R&D中心所在的南方通信大楼的一个约20平方米的房间里,11名创始团队成员开始工作。此外,没有额外的“支持”。

从“小黑屋11人”到6亿用户 揭秘微信创新密码

腾讯创始人翁乐腾表示:“微信实际上是腾讯内部的一个创新和创业产品。”它不是计划好的,而是一步一步冲出来的。”微信用户数量不断增加后,微信团队逐渐扩大。当用户数量达到1000万时,最初的十几个人在这个项目上工作,当用户数量超过1亿时,团队数量增加到100个。去年5月,腾讯集团成立了微信业务组,并把其他一些业务并入微信团队,然后增加到700人。

从“小黑屋11人”到6亿用户 揭秘微信创新密码

“现有市场条件之外的资源将无法匹配”,这贯穿于微信发展壮大的每一个项目。电视震撼项目起源于微信创新一组,当时只有五个人。成员之一岳峰告诉记者,去年10月与湖南电视台谈论合作时,团队增加到89人,而在2015年春晚面对上亿用户时,只增加了3人。目前,该团队约有20名员工,业务范围覆盖全国400多家电视台。

微信开放平台业务部总经理胡表示,在微信团队中,不可能一下子就有一个数百人、各种财力物力“大手笔”投入的新项目。市场经验表明,匹配超过现有市场地位的资源会导致“营养过剩”,因此微信坚持动态资源匹配。当一个新项目显示出它的市场前景时,自然会投入更多的资源,否则,它会很快停止。

当时,在腾讯集团内部,几个新项目,如qq通讯录,与微信同时推出。最后,微信开发出来并被用户和市场所接受,其他几个团队随后被分成微信团队进行新的工作。类似的内部竞争被称为“赛马”,而其他人则称之为“斗狼”。“赛马”的目的是保持每支队伍的战斗精神,在市场竞争中取胜之前击败自己的产品。微信创始人张小龙曾告诉记者:“微信从一开始就是竞争的产物,只有竞争才能产生更好的产品。”

从“小黑屋11人”到6亿用户 揭秘微信创新密码

《小黑屋》中的一小步

几乎所有的墙壁都是由特殊材料制成的“小黑板”,可以书写和擦除

微信的创始团队现在被称为“小黑屋11人”。这是开始时工作环境的图像:它曾经是一个会议室,编程、用户界面(ui)、产品和其他链接方面的同事将计算机搬进这个房间一起工作。"其背后的理念是快速沟通、平等沟通和快速决策."微信基础产品部开发总监陈表示。

他们的工作方式是这样的:晚上11点聚在一起讨论前一天的计划,直到凌晨3点或4点;第二天中午12点,“同步”意味着所讨论的计划在所有相关方面都为同事所知;下一步是提出想法,并在产品体验中体现出来。对于演示(示例),继续下一个周期。

一个小细节反映了团队对快速沟通的终极追求。在微信的办公区,记者经常看到三五个人围着一个大的平面专栏讨论。这里几乎所有的墙都是由特殊材料制成的“小黑板”,可以书写和擦除。团队成员可以随时随地在墙上写交流点,或者直接绘制用户界面设计图。

朋友圈被认为是微信最成功的创新之一。谈到开发初期的场景,翁乐腾表示:“我们非常欣赏‘小黑屋’的做法,从启动到推出不到5个月,我们已经尝试了数百个创意。”。在“功夫在世界,你无法快速突破”的网络世界里,小步快跑为微信赢得了一个生存的空空间。

从用户数量来看,微信已经成长为一个“巨无霸”,但这个团队仍然保持着“小团队”的传统。他们同意这样一个“规则”:如果三五个人不能把一件事做好,那么三五十个人就不能把它做好。因此,无论是微信本身还是后来微信新功能的开发,都有几个人先尝试一下。

胡告诉记者,每个内部团队基本保持了几十人的规模。“小团队可以降低沟通成本,而市场变化太快。如果您的沟通决策过程过于复杂,您可以等待您完成此过程,这样就不需要此产品了。”

如何保持敏捷。微信的开发者告诉记者,他们都是“重度用户”,这使得每个开发者都成为联系外界和用户的触角。腾讯公共关系部副总经理张钧表示,创新并不仅限于开发“空前沿”产品,更重要的是保持该产品的旺盛生命力。微信一直与用户互动,创新是无限的。

谁能从微信创新体验中学习

虽然微信的成功很难简单复制,但受访的业内人士认为,微信的创新做法和机制可以借鉴,尤其是在大型企业和国有企业。

“双创新”不仅是基层的舞台,而且大型企业具有“双创新”的资源优势,因此我们应该积极探索“企业平台”和“员工创造”的创新路径。大型企业可以通过内部“赛马”的方式启动和支持新项目,让有能力、有意愿的员工从单一执行者转变为企业家和合作伙伴。一旦项目成熟,他们可以通过持股来支持“自力更生”,这不仅增加了国有资产的价值,也激活了大型企业所蕴含的“双重创新”能量,形成了自己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

从“小黑屋11人”到6亿用户 揭秘微信创新密码

改变传统的资源配置机制,利用产品和市场导向迫使创新不断迭代,鼓励“破坏性创新”。国有企事业单位需要再造现有创新项目的运行机制,以避免“富营养化”导致新项目“过早衰退”,进而长成“小老树”。目前,在某些领域仍占据市场主导地位的国有企业和R&D机构尤其需要打破固有模式,以“与自己竞争”的勇气和智慧实现自我迭代创新。

从“小黑屋11人”到6亿用户 揭秘微信创新密码

政府需要为创新创造一个“软环境”,从给钱和空间到重塑全社会对创新价值的追求,培育一个“创新森林”生态系统。从教育到社会创新的载体,乃至政府部门的评价机制,都需要自由探索和不断检验足够的空和宽容,让创新链中的每个个体和元素都能以不同的方式释放和实现其价值,从而保持“创新森林”的多样性和可持续性。(赵东辉,叶谦)

来源:济南日报

标题:从“小黑屋11人”到6亿用户 揭秘微信创新密码

地址:http://www.jy2z.com/jnxw/5480.html